孺子驢教你︰中華文化四十天,文道合一學做人 [中三至中六](20/3/2020)

二零二零年三月二十日(五)(Day 10)

孺子驢教你

中華文化四十天,文道合一學做人

[中三至中六]

學習範圍:

  1. 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(七)

我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,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。

根據歷史記載,鴉片戰爭之後,滿清政府被迫簽署不平等條約,把香港割讓給英國,香港人從始活在殖民統治底下。

上一、兩代的香港人,很多都不是香港的原居民,而是自小或年青時期由中國大陸來到香港的人,在這裏落地生根,重新建立家園。

因此,嚴格來說,香港也是一個移民城市,加上被英國殖民地政府西化了一百年,香港人的國家觀念不算很強。想來實在奇怪,大家明明身處中國的土地,身體的基因是遺傳自華夏的祖先,吃的、喝的都充滿着中華飲食文化的傳統特色,講的、用的語言都是中國語文,大家卻對自己的國民身份一直模糊不清——香港的中國人、中國的香港人、香港人、中國人、英國人、英國的香港人、香港的英國人、外國人、非中國人等,是不是很模糊呢?

難怪,大家身邊沒有出現過一些如范仲淹、辛棄疾、杜甫、文天祥、陸游、岳飛、林則徐等極具愛國情懷的人:

  1. 范仲淹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」
  2. 文天祥: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」
  3. 岳飛:「靖康恥,猶未雪;臣子恨,何時滅。」
  4. 王昌齡:「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」
  5. 辛棄疾:「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。」
  6. 杜甫:「北極朝廷終不改,西山寇盜莫相侵。」
  7. 陸游:「死去原知萬事空,但悲不見九州同。」
  8. 林則徐:「苟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。」

一連幾篇,談過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」之功夫,現在談「治國」的功夫了。

《禮記·禮運》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(粵音關,老而無妻)、寡(老而無夫)、孤(無父)、獨(無兒無女)、廢疾者皆有所養;男有分,女有歸,貨 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,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,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」——這是任何治國者應追求的願景,然而,要達到這個願景,殊不容易。

儒家談「德治」、「仁治」,積極有為;道家談「順其自然」、「無為而治」,不妄動。

孔子說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」

道之以政,以行政手段來督導人民;齊之以刑,以刑法來規範人民其實,都有其本身的限制。

有些人會「鑽空子」、「找漏動」,利用制度和法律上的疏漏來避免自己抵觸法規,同時為自己尋找空間來繼續謀取個人私利。

孔子又說:「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

比較好但較困難的方法是道之以德,教育人民發揮其德性,並齊之以禮,教導人民以追求人與人之間恰當的關係為共同目標,建立追求公義和人民質素的社會。

因此,儒家十分強調教育作為治國的重要手段,用來培養「明明德」和「親民」的人,當中當然包括管治國家的人。

道家談「無為而治」。「無為而治」,並非指毫無作為,而是用「人為」(偽)的方法來處理問題時,要特別小心,看看有沒有違反「自然」的法則——自然法則,並非指大自然的法則,而是指事物本身「應如何」、「那便如何做」的方法原則。

例如:「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人之道,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」——上天的自然法則是「足夠的,應幫助缺乏的」;人的做法是「足夠的,還會向缺乏的取」。不是嗎?一些富裕的國家,物質已經十分豐富了,還繼續去掠奪第三世界國家的資源,剝削當地的人民,把他們當作廉價的勞工。

最後,還有一點大家必須留意,歷史告訴我們,「權力使人腐化」。有了權力,便要非常小心,常常反思,不要以權謀私,應無忘初衷,時常以人民的利益為優先考慮。

孟子說: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」

今天篇幅太長,明天才繼續談DSE篇章的智慧。

盧校長

(請家長轉發給孩子並與孩子分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