孺子驢教你︰中華文化四十天,文道合一學做人 [中三至中六](21/3/2020)

二零二零年三月二十一日(六)(Day 11)

孺子驢教你

中華文化四十天,文道合一學做人

[中三至中六]

學習範圍:

  1. 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(八)

昨天談過「治國」,今天談「平天下」。

天下,可理解作整個世界——然而,古代的世界觀與今天的世界觀是有很大的分別的,不在這裏詳談了。

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中國是有其友好邦交國,不過中國常以天朝自居,以自己為「中心」(故稱中國),看其他周邊國家的地位較低;中國亦常有外族入侵。——如何與這些國家和平共處,實在很考智慧。

從管治的原則來看,「平天下」和「治國」差不多。當然,「平天下」比起「治國」更難——作為天下的共主,要平衡各國的利益,比起諸侯平衡國內人民的利益,那樣更難?我想不用重複再說吧。

以下是一些中華文化給我們的管治智慧:

甲、管治天下的目標與願景:

  1. 《禮記》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、寡、孤、獨、廢疾者皆有所養,男有分,女有歸。貨惡其棄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惡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為己。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」——要有願景,作長遠考慮;相反,不可短視, 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」
  1. 《孫子兵法》:「道者, 令民與上同意, 可與之死, 可與之生, 而不畏危也。」——有意義的願景,才能凝聚人才來幫助自己實踐管治大計。

乙、管治者的質素:

  1. 《易經》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——要學像天上的星體般剛勁運行,自強不息。
  1. 《易經》:「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——必須學像大地般承載萬物,包容、接納大眾。
  1. 《論語》: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。」——不要害怕自己沒有位置,要害怕的是自己站在高位時,有沒有能力應付。
  1. 《道德經》:「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主;受國不祥,是為天下王。」——要有良好的心理質素,要勇於面對困難,敢於承擔。
  1. 《孫子兵法》:「將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也。」——要用人唯才。
  1. 《孫子兵法》:「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; 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戰必殆。」——要認識自己,也要認識別人,不可不顧一切,盲目向前,以致「一將功成萬骨枯」。

丙、教育的重要:

  1. 《大學》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——教育的目的,是幫助人民醒覺並發揮其內在的善性,並關心其他的人,換句話說,要提升公民的質素。
  1. 《大學》「八條目」: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——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功夫,由內而外改變自己,不可操之過急,不可揠苗助長,不要過分強調與競爭,而是不斷超越自己,轉化自己。

丁:管治者要以民為本:

  1. 《孟子》: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 ,君為輕。」——要以民為本。
  1. 《尚書》:「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」——必須了解民意。
  1. 《岳陽樓記》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」——要時常記掛人民的需要,「樂以天下,憂以天下」。

戉、管治有道:

  1. 《幼學瓊林》:「世人惟不平則鳴,聖人以無訟為貴。」——要謹守公平、公正的原則。
  1. 《管子》: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。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」——不要違反道義,否則會產生危機。
  1. 《論語》:「民無信不立。」——要取信於民。

戌:管治要居安思危:

  1. 《易經》:「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厲,无咎。」——要有危機感,時常反思,未雨綢繆。
  1. 《道德經》:「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 爲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」——問題出現,便要盡快處理問題源頭,而非只顧處理問題的表徵。

從以上看來,管治者的挑戰十分之大,實在要為他們好好祈禱:「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,禱告,代求,祝謝,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,使我們可以敬虔、端正、平安無事地度日。」——《提摩太前書》二章一至二節

盧校長

(請家長轉發給孩子並與孩子分享)